首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笔记(袁振国版)

 《当代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笔记(袁振国版)

开通vip
举报

爱问共享资料《当代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笔记(袁振国版)文档免费下载,数万用户每天上传大量最新资料,数量累计超一个亿

《当代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笔记(袁振国版)

专业课复习资料最新版封面考试点bull点睛2015考研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往届高分学长重点总结目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5第1节教育的发展5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6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7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7第2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8第3节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8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9第1节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9第2节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9第3节我国的教育目的9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0第1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10第2节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11第3节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11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2第1节教师12第2节学生13第3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3第六章当代学习理论14第1节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14第2节学习的心理条件15第3节知识与技能的学习15第4节学生的学习差异16第5节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mdashmdash多元智力理论16第七章当代课程理论17第1节课程理论的发展17第2节课程结构18第3节课程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理论与实践19第4节我国当代课程改革19第八章当代教学理论20第1节教学与教学理论20第2节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21第3节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21第4节认知教学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22第5节情感教学理论22第6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3第九章当代教学策略23第1节教学策略概述23第2节教学设计策略23第三节教学实施策略24第四节教学反思策略25第十章当代学校德育25第1节道德品德与教育25第2节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实施德育的两大途径26第3节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26第4节体谅模式英国麦克费尔首创26第十一章当代教育评价27第1节教育评价的一般理论27第2节学生评价28第3节教师评价29第4节学校办学水平评价29第十二章当代学校管理29第1节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30第2节教师管理30第3节班级管理31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31第1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31第2节教育的经济价值32第3节教育资源的利用33第十四章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34第1节教育民主与政治民主34第2节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34第3节教育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与教育平等35第4节受教育权的确认和保障35第5节中国教育的民主化35第十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36第1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36第2节教育中的科学成分36第3节新科技革命与教育37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37第1节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37第2节学校文化37第3节教师文化37第4节学生文化38第5节班级文化38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1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3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4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二学校教育制度1我国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形式化教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制度化教育指在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均有严密的制度严密制度的教育模式理解即可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5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中最重要的特征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6我过现代学校教育制的建立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1911年废止1922年提出了壬戌学制即统称的ldquo六三三rdquo学制1986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古代教育近代教育20实际以后的教育1古代教育1古代中国教育西周以后六艺礼政治和历史以及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音乐 诗歌 诗歌26首倪柝声诗歌智慧书红色经典诗歌朗诵稿诗歌鉴赏术语怎样读懂古代诗歌 舞蹈教育射射技教育御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书习字教育数读写算教育宋代以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考试的内容2古代印度教育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3古代埃及教育重视道德品质教育4希腊罗马教育以文法为主以及拉丁文和修辞5罗马教育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互相利用的时期教育由僧院学校学习内容是神学和七艺七艺即文法学修辞学辨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七门学科 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大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总结89语言文字研究三年级学生学习方法 是背诵6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功用性价值不受重视7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2近代教育1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2近代教育主要变化体现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第二初等义务教育实施第三教育世俗化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320世纪以后的教育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发生的变化如下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20世纪以后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1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希望把人培养成ldquo贤人rdquo和ldquo君子rdquo思想集中体现在言论记录《论语》里B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ldquo六艺rdquo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先秦时期以墨子注重文史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应用技术的传习《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提出ldquo化民成俗其必由学rdquoldquo见过军民教学为先rdquo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中心思想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提出了著名的问答法三步苏格拉底讽刺mdash定义mdash助产术伯拉图Plato是对哲学本体论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本质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组成的理性是灵魂的基础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节制代表作《理想国》3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名著作《大教学论》1632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ldquo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rdquo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在教育学史

《当代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笔记(袁振国版)1

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书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mdash1704于1693年出版《教育漫话》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了著名的ldquo白板说rdquo和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法国教育家卢梭倡导自然教育让儿童任其天性自由的发展作品《爱弥尔》1762独立形态阶段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1776-1841及他的《普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物和作品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17世纪中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另一代表作《教育学讲授纲要》1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是ldquo现代教育学之父rdquo或ldquo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rdquo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2他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3赫尔巴特的教育观是二元论的一方面他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学的依据另一方面他把教育看成主要是接受过程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特别强调道德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年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ldquo在做中学rdquo在问题中学习三中心儿童经验活动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现的是实用主义的哲学观也体现了他与赫尔巴特的不同即赫尔是传统教育的代表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表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者杜威中儿童中心论者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杜威强调儿童的兴趣在某种意义上两个人的观点是对立的但也各有各的道理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传播凯洛夫等教育学得影响教育学的多元化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教育学的综合化是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又一特征教育综合化主要是指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出现了一批交叉和多视野教育理论体系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1当代教育发展的背景1政治变革2经济发展3科技革命4人口爆炸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分为重建时期20世纪40-50年代二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大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教育先行教育规划教育扩张教育民主化构成了20世纪60年代大发展时期的显著特点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这时期收经济滞胀和教育悲观主义的双重影响教育扩张速度有所放慢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提高质量新增长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共同教育特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教育与实际相结合改革课程和教材增强教育内容适应性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教师的素质和工资待遇第2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一规范迅速增长教育增长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二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趋于灵活多样高效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三内涵逐渐扩大学习化社会初具雏形正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四不平等严重存在教育平等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长的种种歧视和阻碍教育机会平等有三重涵义个体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目标的平等第3节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一教育全民化1全民教育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全民教育的任务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的任务侧重于继续教育2全民教育兴起的原因1从个发展层次看全民教育既是权利并促进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也是生存和发展基本手段2从社会或国家发展的层次看全民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解决危机问题的必须选择3全民教育促进世界文明共同繁荣和需要3全民教育思想概念目标的正式提出始于1990年3月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ldquo世界全民教育大会rdquo又称ldquo宗迪思大会rdquo二教育终身化1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的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终身教育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2终身教育是由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创新1965年在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3终身教育主张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而应是贯穿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培养个人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4终身教育的对象具有社会性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取向注重人们个性的发展学习形式个别化和多样化终身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终身教育就是终身学习三教育民主化1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教育民主化称为许多国家的主要教育政策2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它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前者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后者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前者是基础后者前者的引申3教育民主化主要包括教育机会均等和受教育机会均等做好教育民主化要做到教育的普及化和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其中教育普及化是基本保证四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如何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人的观念现代化智能化网络化国际化教育结构的多样化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第1节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教育历程11949-1952年是一部教育改革史是一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21953-1957年31958-1965年41966-1976年ldquo文化大革命rdquo51978年后恢复了高考制度教育走上正规2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ldquo文革rdquo前17年ldquo文革rdquo10年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改革第2节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1986年起推行9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高等教育的改革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经费逐年有所提高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有史以来的巨大变化第3节我国的教

《当代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笔记(袁振国版)2

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1教育目的广义mdashmdash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受到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如国家社会教育机会学生家长教师的期望均为广义的教育目的狭义mdashmdash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2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疑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3教育目的的层次1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针对所有对象普遍学校的教育目的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针对特定对象特殊3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的具体可操作阶段性4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两者的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ldquo为谁哪个阶级培养人rdquo的规定性两者的区别教育目的只包含ldquo为谁培养人rdquoldquo培养什么样的人rdquo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含有ldquo怎样培养人rdquo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方针突出在ldquo办什么样的教育rdquoldquo怎样办教育rdquo二我国的教育目的1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化1957年毛泽东说ldquo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rdquo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少年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1995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培养德智体三育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育之间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联系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这五育是融为一体3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只是和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关键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1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个体发展的含义与特征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个体发展史主客观统一作用的结果1个体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2个体发展呈现历史性与社会性顺序性与阶段性共同性与差异性因材施教等特征个体发展既可是现实地展开又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3现代教育学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结为ldquo三因素论rdquo遗传教育环境一是遗传素质是个体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二是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三是教育以及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4教育作为特别意义上的ldquo环境rdquo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b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深刻系统和科学c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d个体的遗传社会环境因素部分地也是受到教育影响的结果5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黑框部分6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其能动的实践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经常有着决定性的意义7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塑性教育工作应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8教育在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方面的功能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其二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其三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实现二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1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从广义看个性是由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的从狭义看仅指心理特点而言它是以世界观认识观点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征需要兴趣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的结合2人的全面发展主张让每一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并把它作用人们共同追求的一项根本的教育目标第2节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1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2个体的个性化包含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特征的发展最终促成个体价值的实现但个体的个性化与个体的社会化是统一的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二者有机的结合与统一3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它反映在四个方面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第3节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教育要提升人的地位亦即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实质上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一素质的含义分类与结构1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本性既然人具有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因而人的素质就应当由自然的与社会的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定义2素质可分为三类即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这三类素质是基本的无论划分为若干种素质都必须从属于这三类二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与任务1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分为三个层次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2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它可以分为做人与成才两个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偏重于共同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偏重于区别对待3素质教育有三大任务即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这三大任务是交互作用共同提高的三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或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或途径二者既不可彼此取代又不可混为一谈而是相辅相成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目标就体现了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统一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德智体等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有了ldquo素质rdquo的补充其中目标趋于具体素质教育有了全面的规范就要求更明确二者彼此补充相辅相成但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是均衡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侧重于对学校的工作要求为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可选择机会提供平台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第1节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1概念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2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职业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已任的职业3教师职业的特点角色多样化和职业训练专业化角色多样化传道者的角色向学生传播一定的正确的思想观念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授业解惑者的角色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管理者的角色组织协调服务班组织示范者的角色言传身教ldquo师者也人之模范也rdquoldquo学高为师身正为范rdquo父母与朋友的角色关爱孩子朋友的角色平等交流知心人研究者的角色研究教育特别注重研究学生

《当代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笔记(袁振国版)3

4职业训练专业化包括专业意识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专业态度专业技能教学工作基本技能专业品质专业知识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5在当代社会赋予教师一系列重要的职业角色教师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教师只有通过专门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从业资格才能成为合格的专业人员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1决定职业社会地位的因素有1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2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3教师职业的社会权利4教师职业的从业要求2职业的从业要求是指某一职业对从业者的资格要求包括受教育程度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等三教师的专业发展1教师专业发展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逐渐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2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能够信守教育理想献身教育工作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强调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参与专业决定负起专业的责任行为的表现较有弹性较能容忍压力具有较强适应性具有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3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延续伴随这一历程的是教师专业内涵的持续改变包括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才能的发展专业情意的发展等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发展的成长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达至专业成熟即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5专业发展的策略和途径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校本培训校本研修行动研究进修观摩6教师教育三阶段职前教育导入教育进修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阶段准备期rarr求生期rarr巩固期rarr更新期rarr成熟期第2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指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一事实满足学生受各方面发展的需要2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有发展潜能的人2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青少年学生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利的主体2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了维护青少年儿童社会主体地位基本原则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了解3青少年是社会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三学生的发展1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其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和质的变化2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的不平衡性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平衡和发展速度不平衡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普遍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最佳发展期指人的身心发展的某些功能在特定时期更容易发展错过后就难以发展甚至无法发展的特点又称作ldquo最佳发展期rdquo或ldquo关键期rdquo发展的个别差异性3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P83第3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1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的矛盾关系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及效果的显著所以教师对建设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负有主要的责任3主要理论①ldquo教师中心说rdquo与ldquo学生中心说rdquo前者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属于ldquo传统教育学rdquo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后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属于ldquo现代教育学派rdquo对师生关系的认识②ldquo学生中心rdquo与ldquo教师主导rdquo是20世纪80年代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是师生关系理论在教师或学生中心说基础上的丰富和完善③双主体论4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ldquo教师中心说rdquo和ldquo学生中心说rdquo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的分歧之一传统教育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强调教师的左右注重系统书本知识的传授现代教育以杜威为代表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学习兴趣与需求黑框内容二良好的师生关系1师生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①知识上教师知多智力上教师发达者社会经验上教师丰富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3师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4黑框内容现代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的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第六章当代学习理论学习是教学的基础学习论是教学论的基础学习论是研究学习过程规律的理论它在教育学中应有不可忽视的位置在教育情景中学习是指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进行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第1节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一中国古代的学习理论1中国古代学者认为学习对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品德和塑造人性具有积极的意义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论五段论并对志向注意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2学习的心理条件志向要远大注意要集中兴趣要稳定情感要热烈意志要坚强二现代学习理论1现代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或模仿来形成与改变行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说和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性与发现式的学习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格式塔的完形学说托尔曼的认知目的学说以及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说等皮亚杰奥苏贝尔也对认知主义作出重要贡献批判主义理论忽视人的认知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人本主义的代表是罗杰斯ldquo以学习者为中心rdquo学说5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观察者获得的实质上是榜样活动的符号表征并以此作为以后适当行为表现的指南班杜拉美的交互决定论认为观察是学习的主要来源之一强调榜样作用第2节学习的心理条件一智力因素与学习1智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征是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核心和注意力等心理因素的综合智力水平往往影响着学习水平并制约着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2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学生在学习中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就必须通过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凭借记忆所保存的知识经验和表象人们才有可能顺利进行观察思维和想象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也离不开记忆想象力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能使学生体验创造的欢愉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掌握科学原理与概念还是解决各种难题与创作都离不开思维活动注意力具有维持和组织心里活动的功能监督与调节实践活动的功能能使学习者在专心致志的状态下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个性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对学习活动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作用第3节

《当代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笔记(袁振国版)4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知识与技能是学习的两个基本内容1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知识属于数据结构即事实技能属于程序结构即方法2特点知识能用言语交谈而技能很难知识的基本单位是意义而技能的基本单位是规则知识的单位结构多样性而技能的单位结构则具有一致性知识的记忆呈现非独立的网络性而技能的迁移则呈现序列转换的特性一知识的学习过程1知识学习是指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追求符号的意义是知识学习的本质特征在知识学习中学习者自身的认知结构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心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2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知识获得的两种基本学习方式而把握记忆与遗忘的辩证关系是知识保持的基本前提二者的区别在于在接受学习之前多了一个ldquo发现rdquo的环节3知识学习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再现4知识学习成效内部条件学习者自身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观念和心向和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应具有逻辑意义等二技能的学习过程1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经过练习而学习一种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2技能学习一般经历分解模仿整体掌握和协调熟练三个基本阶段指导练习分布练习集中练习和反馈在技能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3技能的形成主要靠练习分布练习优于集中练习三知识与技能的迁移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它是一种普遍现象此外还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行为的迁移2它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有效迁移需注意尽可能使那些具有较高概括性包摄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成为教材的中心注重对比练习防止负面迁移强调规范训练把握学习时间3ldquo为迁移而教rdquo在教育实践中对于优化教材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4技能练习存在ldquo高原现象rdquo产生的原因一是知识和方法的障碍二是思维障碍三是情绪和身体上的障碍第4节学生的学习差异一学习差异与学习风格1学习风格是学生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涉及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2柯勃把学习风格划分为发散型集中型同化型顺应型四种类型3可大致分为环境类要素情绪类要素社会性要素生理性要素心理决策要素二学习差异与学习策略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根据个人基础与特点以及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揭示学习中各种变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学习策略是可以加以训练的其训练的过程也就是学会学习的过程2认知心理学五大学习策略复述策略同化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动力策略三学习差异与因材施教1因材施教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组织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因材施教是增强个别适应性的最佳办法2国内外因材施教的主要形式1成绩分班2智力分组3内容分组4双重进度的教学5单元组织教学第5节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mdashmdash多元智力理论一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思想1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MI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mdash语言智力逻辑mdash数理智力视觉mdash空间关系智力音乐mdash节奏智力身体mdash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等多种智力构成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和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2智力定义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性质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经历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2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力三元论又称智力阶层论智力是由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组成二多元智力理论的教育内涵1教学观所倡导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教学手段和方法因内容而变针对不同学生对症下药2学生观倡导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学生无ldquo差生rdquo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都可成才要进行赏识教育扬长避短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3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不以智力测验和学科成绩为重点要多渠道多形式多情景评价三脑科学与人的学习1近年来脑科学研究取得的进展第一大脑具有可塑性第二大脑各组成部分具有精细的分工各部分之间也有协调第三大脑具有发展的潜能第四大脑具有认知与情绪的功能2脑科学研究对学习的启示①大脑具有可塑性学习可以改变大脑的物质机构和功能②学习者要积极主动地建构要创设学习环境③全面开发大脑潜能促进大脑的整合式发展④大脑的认知与情绪功能是互相促进的第七章当代课程理论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教学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学第1节课程理论的发展一课程与课程论1多种多样的课程定义定义分为三类作为学科的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的课程作为学习的经验和体验的课程2课程作为学科广义的课程是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室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认为课程是学习计划或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认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3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4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代表泰勒归结为四个最基本的问题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5课程论是根据对学科系统个体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二三大课程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人文主义课程论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1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学校课程中自然科学知识应占最重要的位置赫尔巴特以科学为基础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为轴心设置相应的课程要素主义的思想将数学自然科学外语称为ldquo新三艺rdquo2人文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应有益于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确定课程ldquo发现儿童rdquo是卢梭在教育史上的最大贡献杜威《儿童与课程》提出了以儿童社会生活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强调实施学术性课程人际关系课程和自我意识自我实现课程三类课程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强调教育应培养ldquo自我实现人格rdquo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社会再造主义的课程思想最早反映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书中近代的洛克提出了ldquo白板说rdquo代表作是《教育漫话》认为天赋智力平等人的差异是因为教育当代的代表人物功能主义代表迪尔凯姆美ldquo角色rdquo理论代表帕森斯4多尔的后现代课程4R丰富的rich回归性的recu

《当代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笔记(袁振国版)5

rsive关联性的relational严密性的rigorous第2节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体现为一定的课程组织形式一当代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1重视完整性和课程整体功能重视认知与情感知识与智力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统一2稳定基础课和课程综合化基础课程综合化和拓展边缘学科的新课程领域3重视统一性和课程多样化校本课程社区课程生计教育课程二当代课程的基本形式结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1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学科教学的课程它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中国古代ldquo六艺rdquo古希腊的ldquo七艺rdquo为最早的学科课程代表人物主要有捷克夸美纽斯德赫尔巴特和英斯宾塞特点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学科课程的优点①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②知识的完整性③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今仍是各国学校课程的主体类型但它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压抑了儿童的主动性2活动课程课外活动课程以儿童兴趣的发展为中心是围绕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的课程杜威基本特点1教学过程的实践性2教学形式的灵活性3教学主体的创造性缺点学生的知识获得不系统基本技能训练比较缺乏优点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性人才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与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缺点不利于系统完整高效率地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3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对它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主要特征它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第3节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一课程设置1选择与编制课程的基本要求1合目的性明确目标围绕目标设置课程全面发展2合科学性正确反映各门学科内容符合科学体系要求重视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3合发展性与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相一致2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是课程总体规划它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3课程设置的形式1单科直线式2多科并进直线式3螺旋式课程编排方式二课程标准和教科书1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2课程标准不同于教学大纲它不是对内容的具体规定不是直接指导教学工作而是对学习结果的描述并且是某一学习阶段的最低的共同的统一的要求3课程标准包括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部实施建议部分附录五个方面内容4课程标准的制订过程是目标与教科书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目标具体化的关键也是教科书规范化的关键是教程和学程的依据5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它是教程和学程的共同依据必须体现教法与学法的一致性它的广度和深度必须体现为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的一致性6教科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表现多样化的教学改革必须有多样化的教科书教科书编写的内容呈现许多的时代特征教科书编写形式发生较大变化多媒体化由教程向学程发展第4节我国当代课程改革一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1广义上课程包括学校育人环境的全部内容狭义上课程主要是指文件课程即教育行政部门在各历史时期所制定的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以及各种中小学通用教材2黑框我国课程改革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不同阶段的独特的特点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6年我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4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ldquo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rdquo二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1分为两个阶段2001-2005完成新课程体系的制定实验和修订2005-2010逐步在全国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2以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调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3新课改的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适合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4新课改的重点1明确区分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建立合理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2突出学生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3加强学生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4革新教学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建立师生发展性评价体系6制定三级课程国家地方学校管理提高课程适应性第八章当代教学理论第1节教学与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流派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一教学的概念1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教师行为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和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两大类别2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古代的《学记》战国最早阐述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理论著作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ldquo教学论rdquo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二教学理论及其历史演变1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情景中教师行为如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规定或解释它关注的是一般的规律性的知识旨在指导教学的实践2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主要贡献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实践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把道德培养集中在ldquo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rdquo五种观念方面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ldquo教育性教学rdquo的概念把道德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一概念是他教育学体系的核心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四个教学阶段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其弟子席勒等人将其改造为五阶段准备提示联想概括和运用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发展取向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哲学取向另一条是心理取向赫尔巴特的学说在前苏联和中国被改造教学论的伦理学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学论的认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认识论第2节哲学取向的

本文档为【《当代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笔记(袁振国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17.6 ,已有0人下载

最新资料

热门推荐

推荐专题

v

个人认证用户 a谷雨c燕

擅长CFD模拟仿真、考研、模板